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电器资讯 >> 内容

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能替代发展

时间:2018-7-26 17:37:29 点击:

  介: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长期以来,化石能源支撑着工业文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难题。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传统能源供应日益趋紧,**能源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能源...
19ae22b2d64f7526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长期以来,化石能源支撑着工业文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难题。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传统能源供应日益趋紧,**能源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能源价格高位震荡,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凸显,要求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亟待转变。电能作为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电气化水平。因此,实施电能替代,在能源消费上,以电能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是清洁替代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能源变革和转型的中心环节。
  目前,**电能替代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电能替代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各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积极举措,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电能经济竞争力、提供政策刺激及保障等层面开展工作,力促电能替代工作进一步开展,实现**2摄氏度的温度控制情景计划。
  **电能替代发展现状
  **电气化水平呈单调递增趋势。目前,**约1/5的终端用能来自电力,是*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品种。1980~2014年,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0.9%增至18.4%,上升7.5个百分点,煤炭和石油的占比明显下降。
  主要**电气化水平均呈增长态势。美国从198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21.9%,上升8.6个百分点;欧盟从1990年的16.5%上升到2014年的21%,上升4.5个百分点;日本从1980年的19%上升到2014年的28%,上升9个百分点;、印度分别从1980年的4.3%和4.5%上升到2014年的21.3%和14.3%,分别上升17和9.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主要**电能占比均呈增长态势,日本电能占比*高,增幅*大。
  工业、居民、商业及其他三大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从1980年以来都有了显著提高,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始终保持1%左右。1980~2014年,工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提高了10个百分点,煤炭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石油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居民生活领域的电气化水平提高9个百分点,煤炭和石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下降6和7个百分点;商业及其他部门的电气化水平提升迅速,提高29个百分点,煤炭和石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下降11和18个百分点;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结构整体保持稳定,电气化水平始终维持在1%左右,能源消费依然以石油为主。

  影响电能替代发展的主要因素
  技术因素
  电能替代技术不断进步,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30年以前,电能替代技术已经具备较好的应用基础。“电代煤”主要替代技术包括电采暖、热泵、蓄热电锅炉、电炊具等;“电代油”主要替代技术包括电动汽车、电气化铁路、电窑炉、电泵等;“电代气”主要替代技术包括电炊具、电热水器、电采暖等,该类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成为2030年前电能替代的主要技术支撑;2030~2050年,电能替代技术不断进步、用能工艺出现转变,电能替代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经济因素
  电能替代的经济性将逐渐显现。电能替代经济性主要取决于电能相比其他能源的成本。2030年以前,交通领域电动汽车、电气化铁路等相对于传统交通工具已具备经济优势,可大力推广;工业、居民、商业在“电代煤/油/气”方面经济优势尚不显著,但环保压力将促进该领域的部分替代;2030~2050年,在**节能减排大环境下,随着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碳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降低、低谷电价优惠等措施的实施,电能替代将逐步建立相应的经济优势,替代能力也将大幅提升。
  政策因素
  电能替代政策需不断完善,促进电能替代工作的高效开展。2030年以前,**主要**和地区需要不断加强金融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推广、能效和用能设备质量管理等标准建立、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电能替代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2030~2050年,需要进一步制定限制性环保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特殊电价政策、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应扶持政策,更好地推进电能替代工作的开展。
  2摄氏度情景**能源供需分析模型原理
  国网能源研究院2摄氏度情景**能源供需分析模型遵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建模思路,基本逻辑为从经济社会发展到终端能源需求、从终端能源需求到一次能源供应、从一次能源供应到能源环境排放。模型采用模拟技术构建,具体技术包括时间序列、趋势外推、计量经济、单位产品能耗分析、单位产值能耗分析、周转能耗分析、能源系统(平衡)分析等,模型分析的方法为情景分析法。
  模型综合考虑影响**能源供需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人口增长、技术进步、能源政策等重大因素,据此设计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情景参数(包括GDP、产业结构、人口、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周转量等能源服务需求),并应用各种模拟技术计算分部门、分品种终端能源需求,汇总得到终端用能总量。接下来,考虑发电、供热、炼油、炼焦等加工转换环节,以**温升控制2摄氏度目标下的二氧化碳减排为主要目标,以能源供需平衡、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生产能力、加工转换能力、清洁能源发展目标、投资成本等为约束,通过能源系统(平衡)分析计算分品种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和供应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品种一次能源供应及排放因子核算二氧化碳排放,并将结果反馈至终端能源和一次能源的计算求解,直至满足模型设定的排放目标。

  **电能替代中长期发展展望
  **电能替代具有*大潜力,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将持续上升,*终将成为*主要的终端能源消费品种。根据未来清洁能源发展以及各领域用能方式、用能效率提升的趋势判断,2摄氏度情景下,2030年以前,**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平稳上升,2030年达到24%,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2030年以后,技术发展推动电能替代加速,2040年达到36%;2050年电能占比翻倍,达到54%。
  工业部门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增长迅速,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广泛使用清洁电力和热力将是下一步工业电能替代重点。预计工业部门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在2030年达到34%,2040年达到47%,2050年达到65%。
  交通运输部门电能替代将呈跳跃式发展。交通电气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共识,电动汽车产业将成为未来“以电代油”的主要途径。预计未来**交通领域的电能替代潜力*大。预计交通运输部门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在2030年达到3%,2030年后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迅猛增长,推动交通领域电能占比在2050年达34%左右。
  居民生活、商业及其他电能替代将呈现递进式匀速发展。欠发达地区电力供应能力的提升及现代化、智能化生活的推广,发达地区零能耗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概念的实践和发展,将成为居民生活及商业领域电能替代的主要推动力。预计2030年居民生活、商业及其他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将分别达到30%和52%,2050年将分别达到59%和81%。
  结论与建议
  **电能替代潜力*大,电能*终将成为*主要的终端能源消费品种。随着电能替代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能替代经济性的逐步凸显、电能替代政策的不断完善,**电能替代将迎来快速发展。展望期内,2030年前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平稳上升,2030年后,技术发展推动电能替代加速,电能占比将由当前的19%上升到2050年的54%。工业、交通、居民、商业及其他行业为电能替代的主要领域。其中,工业、居民、商业及其他行业当前电气化水平较高,未来将稳步上升;交通运输领域电气化水平起点较低,未来将呈现跳跃式快速发展。
  我国政府需积极顺应**电能替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向,在推进《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等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实施的同时,进一步出台限制性环保政策、特殊电价政策、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配套法规政策,加大电能替代技术研发及推广,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加快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电能替代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政策、资金保障,推进我国电能替代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实现**2摄氏度温度控制目标及我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60%~65%的碳减排目标贡献力量。

以上信息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电能替代发展由电气网会员自行提供,该页面为电气网电器资讯分类信息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电能替代发展的详细描述页,更多电器资讯请查看电器资讯频道
上一信息栏目是:求购信息 本页链接:http://www.cngaoge.cn/b2b/b2b-6775.html
免责声明:该企业及个人负责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电气网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相关搜索:能源 源互 互联 联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图文推荐
热门搜索
本类置顶
  • 没有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协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电气网(www.cngaoge.cn) © 2010-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免费发布电气设备产品,供应,求购信息-电气网,电气设备网,专业B2B电子商务网站,电气设备产品网络交易平台
  •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自行发布,真假自辨,本站不承担因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Email:1426790688@qq.com 站长QQ:1426790688 浙ICP备13011587号-1